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报道>>两会专题>>人大会议>>正文
关于施甸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7-02-22 15:26  县人大

——2017年1月10日在施甸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施甸县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施甸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县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力以赴稳增长、补短板、抓投资、谋产业、扩融资、强招商、促消费、惠民生,巩固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  

(一)赶超跨越,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2016年,全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56亿元,增长12%,增速继续位居全省全市前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24.4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30︰29︰41调优为29︰28︰43。财政总收入(剔除水长工业园区后)预计完成6.6亿元,增长19.4%,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8亿元,增长18%,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农村、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8705元和23973元,分别增长11.5%和10%。预计实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9亿元、增长35%,贷款余额48亿元、增长26%,分别超年度计划目标20、11个百分点。  

(二)提质增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突破  

始终把加快发展产业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旅游业为主导,统筹推进“四化”互动融合发展。现代农业进程加快。传统农业提质增效,高原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模化发展,全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33亿元,增长7%。粮食产量16.7万吨;烟叶收购任务圆满完成,收购烟叶25.2万担;蔬菜产量8.9万吨;畜牧业产量8.3万吨,增长14.7%。土地集约化经营加快,全县流转土地4.4万亩,发展特色产业基地2.8万亩,培育发展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2个。工业发展取得突破。围绕延伸一产产业链、拓宽三产发展渠道,抢抓深圳等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实施“筑巢引凤”战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对入驻企业的支持服务,园区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全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4亿元,增长15%。华兴园区道路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入园企业达11户,入驻企业规划总投资达20亿元以上;保山工贸园区施甸装备制造产业园道路基础设施、服务中心项目相继开工,并成功招商入驻大华海瀚、布鲁威、鸿圆科技、艾芮电池科技等多家企业,招商工作走在各园区前列。三产水平不断提高。成功组织“原乡行·中国文学艺术名家施甸采风活动”,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列入国家、省重点旅游项目,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温泉契丹古镇、佛泉小镇等温泉体验区投入运营,争取旅游特色村项目2个、旅游扶贫村40个。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62万人次、增长33%,实现旅游总收入6.9亿元、增长68%。物流、文化、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培育初见成效,交通运输、餐饮、住宿、购物、体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稳中有增,城乡消费总体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4.4亿元,增长12%。成功与云南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在传统企业触网、农村电商、互联网人才培养与引进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挂牌成立乡(镇)电子商务服务所,申报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乡镇1处、示范村1处,大本事及云南菜到家公司被表彰为2015年度保山市电子商务工作示范单位。

(三)投资支撑,跨越发展基础条件不断夯实  

始终把项目投资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把“五网”建设作为突破瓶颈制约的重要途径。紧紧抓住稳增长政策机遇,牢牢把握国家和省市投资导向,努力争取了一批战略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开工了一批基础性、公益性的好项目。全面落实县级领导挂钩重大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制度,全力推进省市“四个一百”、“五网”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保施高速正式开工,大瑞铁路施甸段稳步推进;通用机场项目选址报告编制完成;善洲水库、岚峰水库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相继建成,红谷田水库、龙门口水库等项目顺利实施,工程性缺水问题有效缓解;四大山风电场并网发电,清洁能源开发再上新台阶;行政村及60%以上的自然村实现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同比增长60%,完成市级考核和跨越发展目标任务。  

(四)统筹兼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加快  

坚持规划引领,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县城总规、控制性详规和集镇、村庄及景观节点规划,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规划体系,城镇规划体系日趋完善,建成多功能城乡规划馆。强力推进市政道路、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建成县城道路36公里,地下综合管廊7.7公里,“三馆”、白龙河景观轴、青牛白马文化广场、惠民公园等一批彰显城市特色的精品工程相继建成;城南农贸市场、县城二水厂相继投入使用;嘉城阳光广场、紫金苑等房地产项目有序开工;实施棚户区改造953户,兑现补偿资金4.7亿元。加大项目整合力度,集镇、村庄建设全面提速,2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100个美丽宜居乡村试点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达7.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  

(五)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稳增长政策措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贯彻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减幅达34%。全面施行“营改增”,为纳税人减税1419万元。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完成车辆封存、调配和保障平台搭建等工作。推行“先照后证”、“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累计新登记企业997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撬动作用,主动对接国家政策,抢抓政策性银行融资机遇,创新融资平台管理,汇集优势资源、资产,不断增强融资平台公司实力和融资能力,包装完成融资项目16个,到位资金25亿元。围绕七大产业,坚持“一把手”抓招商,采取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扩大招商规模,相继签约万亩特色水果产业园建设项目、年产1000吨雨生红球藻粉及年产5000吨小球藻项目、大华海瀚科技、鼎泰新世纪塑胶等重大项目。全年新签约项目21个,协议总投资78.4亿元,引进市外国内实际到位资金75亿元,增长50%。  

(六)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不断推进  

始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立下军令状,采取硬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发展产业为根本,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和“三百”产业脱贫工程,建成畜禽养殖区37个、林下种养殖区44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个,有效带动8700余户建档立卡户实现增收,走出了一条“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新路子。易地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全县2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有序推进,建成安置房1642套。用金融理念谋划扶贫工作,金融扶贫走在全市前列,“51+49”股份融资措施在全市推广,全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3.21亿元,实现2个乡镇、13个村、5796户17600人脱贫出列。

(七)绿色崛起,城乡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以生态施甸、森林施甸建设为目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认真落实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两大工程,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0.6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0.443万亩、封山育林2.8万亩、低效林改造1.4万亩、核桃提质增效1.5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0.5万亩,森林覆盖率突破50%。县城绿化面积达257.4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提升到33%,从简单绿化走向了美化、彩化、香化。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照明路灯、垃圾车、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设施不断完善;殡葬改革成效明显,甸阳镇公益性公墓、龙凤山经营性公墓投入使用。城乡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探索总结了一些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全县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有所缓解,城乡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八)致力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  

始终把人的小康作为全面小康的核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年用于民生领域资金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0%以上。县一中迁建、木老元中烟教育园区、职业高级中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县实验中学、二小、二幼完成规划;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顺利开工,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完成规划,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得到巩固加强,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预计达3.9张,新农合参合率达99.8%;加大社会保障支出,低保线与贫困线双线合一,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应兜尽兜”;开发就业岗位3900个,转移农村劳动力8.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开工建设并配租保障性住房1020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000户,实施农村通畅工程91.7公里,完成8座小(一)、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和8000口爱心水窖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人口1.5万人。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综治维稳有效开展,依法治县和法治施甸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突出困难和挑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加以解决:一是经济总量小、发展层次低,主导产业尚未形成,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二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严重,短期改善难度较大;三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重大项目储备不足,项目前期工作滞后;四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性、观念性、能力性问题仍然突出;五是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较为关注。  

二、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7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按照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并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初步确定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预期目标建议为:  

——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  

——工业总产值增长30%以上;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增长25%以上;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市级下达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2017年的工作。  

(一)注重“四化”融合,在提高发展水平上谋求更大成效  

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油生产,种植粮食53万亩、产量稳定在16万吨以上,油料2.5万亩、产量0.35万吨,力争完成烤烟种植9万亩和烟叶收购24万担的生产任务。巩固提升甘蔗、茶叶、蚕桑、蔬菜、畜禽养殖等传统农业产业,推进特色水果、中药材发展。二是着力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依托万家欢、蓝心科技、丰源汇等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观光茶园、咖啡种植园等特色农业庄园。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三百”产业脱贫攻坚工程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种养殖基地,力争畜牧产值达16亿元。依托华兴片区建设,引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力度,培育现代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2017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户、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户、专业合作社30个、家庭农场10个,实现农业总产值35亿元。三是不断夯实农业基础。重点抓好千亿斤增粮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糖料基地、养殖小区建设,继续实施好引调水工程、中小型水源工程、中小型病险水库加固、农村安全饮水、土地整治等项目,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人口2万人。  

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打造装备制造、农特产品加工、生物资源、能源、清洁化工、矿冶等六大10亿元支柱产业,构建基地、园区、互联网“三位一体”的新型工业发展体系,高标准建设华兴片区和施甸“园中园”,服务好水长片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1亿元以上。一是强力推进“工业聚集化”发展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业集聚、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要素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的要求,着力把园区打造为工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引导和促进企业、项目向园区聚集,加速补足工业短板,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年内要引进金特思电子科技、富士通通信等10亿元以上企业入驻“园中园”。二是着力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加大园区土地收储和招商引资力度,配套完善园区水电路、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服务好德青源、泽元藻业、大本事、中业农业、蓝心科技、大华海瀚科技、鸿园科技、布鲁威科技等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三是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力争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以上。把握政策机遇,加快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开发,力争风力发电1亿千瓦时、光伏发电0.9亿千瓦时。全面深化与云南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关系,带动施甸产业转型升级和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  

全面推进旅游全域化。依托“五大文化”,把握发展趋势,挖掘旅游资源,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拓展旅游产业内涵,打响慢旅游休闲养生品牌。坚持走康体养生、度假疗养、观光体验、自驾旅游、健身休闲、乡村民宿等高度融合的旅游业发展之路,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围绕打造“水墨施甸·秘汤胜地”旅游文化品牌,实施“县城慢旅游核心服务区,坝区城乡统筹慢旅游养生带,怒江大峡谷慢旅游生态养生抗战文化走廊、四大山慢旅游生态休闲民族文化走廊”的“一区一带两廊”建设。重点抓好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东山文化长廊、契丹温泉古镇、万亩休闲观光农业庄园、姚关特色旅游小镇、木老元摆榔民俗旅游村、惠通桥—滇缅公路二战纪念馆及善洲林场4A级景区创建等项目建设。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旅游品牌包装及宣传推介,全面提升施甸旅游品牌知名度、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力争实现接待游客总人数74万人次、增长19%,总收入8.1亿元、增长17%。  

全面推进特色城镇化。坚持生态优先、产城融合、传承文化、彰显特色、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的原则,以易地扶贫搬迁为抓手,加快农民向县城、集镇、中心村聚集,积极引导农民工市民化,努力构建以县城—仁和集镇一体化为中心、由旺和姚关为次中心、集镇为重要节点、中心村为有力补充的特色城镇化格局。加快推进饮马湖、石鼓山、团树山等10个城市公园和县城路网、地下综合管廊、供排水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施甸河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县城至仁和千亩湿地建设工程,抓好老一中、县城大河头、三岔河和城中村等棚户区改造。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坚持违法违规的要拆、不符合城镇规划的要拆、不符合发展标准的要拆,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深入开展综合治理,着力解决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和指导力度,鼓励和引导各方面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充分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实施60个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力争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4万人,城镇化率37%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率34%以上,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  

(二)注重投资拉动,在增强发展后劲上谋求更大成效  

全面加快“五网”建设。路网方面,稳步实施“两纵五横二环八联”公路网络,加快推进保施高速,力争启动县城至华兴工业园区市政大道项目建设,做好保山中心城区至施甸县城轨道交通、县城至木老元至卡斯河公路、打黑至红田桥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七○七至龙陵龙山卡红色旅游公路、善洲林场岔路口至打黑七星河等一批公路项目建成通车;推进乡镇、村组“断头路”建设。航空网方面,确保通用机场可研获批;做好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建设的前期工作。水网方面,实施好岔河底、大水沟、小白龙3座小(一)型水库和“五小”水利、抗旱连通及怒江、枯柯河流域高效节水等工程,完成红谷田、龙门口等续建水库项目建设。抓好仁和、由旺湿地恢复和城镇及农村饮水提升巩固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水保障网络。能源保障网方面,全面推进天然气综合利用,实施好城镇低压电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及“三网”入地等工程。互联网方面,抓好宽带乡村、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实现100户以上自然村的4G网络和有线宽带全覆盖,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做好“数字施甸”、“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抓实项目前期工作。准确把握国家、省、市投资政策和导向,切实做好项目储备动态管理,争取更多项目挤入上级盘子。加大重点项目的前期投入和论证、储备工作力度,确保一批重大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成立县级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推动全县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落实1亿元年度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确保部门正常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制定项目前期经费使用效果、前期工作质量以及项目施工和竣工验收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考核办法,激励形成全县上下集中精力谋项目抓项目的良好氛围。  

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积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培育力度,逐步提高产业投入在整个投资结构中的比重,增强发展后劲。落实重大项目联席协调机制、重点项目领导挂钩联席制度、项目责任制度和督查制度,完善项目并联并行审批、限时办结制度,狠抓项目开工率,确保年度投资计划落到实处。2017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支撑项目共122项,估算投资376.2亿元,2017年计划完成投资150亿元,其中:计划完成工业投资13亿元、交通投资21.1亿元、城建投资53.1亿元、易地扶贫搬迁投资5亿元、水利投资3.1亿元、服务业及社会等民生事业投资41.3亿元、农业农村投资13.4亿元。  

(三)注重生态建设,在绿色施甸建设上谋求更大成效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让绿色成为施甸底色。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全面实施怒江、枯柯河流域和城镇面山生态建设,依托万家欢、丰源汇等龙头企业,对生态脆弱区域土地进行集中连片流转,打造“一层一景、一区一色、一带一产”的生态屏障,发展集观光、生态、产业为一体的特色林业经济。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为契机,推进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工程,严禁商品林采伐,坚决整治乱砍滥伐,加快实施绿化荒山0.5万亩、低效林改造2万亩、异地植被恢复0.15万亩。继续做好面山砂石场生态环境后续恢复治理,完善矿产、森林等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做好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监测分析和预警工作。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争取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热解机处理工艺。扎实抓好污染减排,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县和生态文明乡镇。  

(四)注重改革创新,在增强发展活力上谋求更大成效  

创新投融资机制。树牢“正常运转靠财资、基础设施建设靠融资,产业发展靠招商引资”的理念,大力推行“资本兴县”,科学灵活运用财经政策,加快11个投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升级,提高平台公司的主体评级,引进实力企业进行股份合作,依托PPP公司进行股权融资、基金融资、上市融资,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努力培植财源、强化征管、优化支出,力争财政总收入达7.9亿元,增长19.9%以上;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5.2亿元,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7亿元,增长3%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1亿元和60亿元,均增长25%。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切入点、促进投资增长的突破口,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和资金引进。坚持选优择强,注重环境保护、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拉动效应等关键要素,深度挖掘资源优势,精心谋划包装项目,着力引进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投资者和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发展潜力大的好项目。抓住深圳等发达地区产业转型的机遇,实施集群化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坚持“引进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集群”。强力推进“一把手”招商和县级“四班子”合力招商,瞄准现代农业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城市建设等领域,力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旅游养生、装备制造等产业招商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市外到位资金增长33%以上,达到100亿元。  

创新改革推进机制。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就学、就医和享受社会保障机制,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通过人口集中,带动土地集约,促进产业集聚,实现投资节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好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精简县级审批事项,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加快教育、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采取引进知名医院、学校,开展合作办医、办校试点或“建管分离”的方式,突破医疗教育发展瓶颈。加快推进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步伐,探索市场引领、政府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金融支持、农民参与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突破土地集约化经营瓶颈。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关键领域人才引进力度,突破人才短缺瓶颈。  

(五)注重远近结合,在推进精准扶贫上谋求更大成效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举全县之力,围绕“五个一批”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1个贫困乡镇、18个贫困村、1.5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牢固树立“扶贫问题,决战在产业、决胜在金融”的理念,将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发展大户、贫困户和扶贫资金有机结合,引导贫困户进入产业链,继续实施以万家欢、蓝心科技、大本事等龙头企业带动和“三百”产业脱贫工程,走出一条“小户变大户、大户变园区、园区变实体、实体变龙头”的农业产业规模化精准脱贫之路。稳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能城不乡、能乡不村、能村不散的原则,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农户搬迁,力争年内完成2360户7319人搬迁任务,抓好配套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做到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怒江、枯柯河流域生态富民战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贫困群众收入共同提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人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加大政策兜底力度,实现贫困人口“应保尽保”,贫困线和低保线“双线合一”。  

(六)注重改善民生,在提升幸福指数上谋求更大成效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县一中迁建、善洲思源实验学校、职教园区、中烟教育园区项目建设,启动县示范小学、县二小、县二幼、县三幼迁建项目;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拓宽就业渠道,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失地农民就业和再就业,开发就业岗位不少于0.4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0.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职业技能培训达0.6万人次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8.5万人次以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加快推行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力争全县各险种参保人数达32万人次以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抓实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迁建,继续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行为,防范学校等重点领域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推进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综治信访矛盾社会治安分析研判机制;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扎实推进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打造和谐幸福新施甸。  

各位代表,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2017年,我们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坚定信心、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施甸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闭窗口
主办:施甸县人民政府 
电话:8121411
运行管理:施甸县电子政务办公室
滇ICP备 12006145

滇公网安备 53052102000159号